2015-06-30 09:05 來源于網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1、裝配整體式結構中,節(jié)點及接縫處的鋼筋連接宜采用機械連接、套筒灌漿連接及焊接連接,也可采用間接搭接。
剪力墻豎縫處,鋼筋宜錨入現(xiàn)澆混凝土中;剪力墻水平接縫及框架柱接頭,鋼筋宜采用套筒灌漿連接或者間接搭接;框架梁接頭與框架梁柱節(jié)點處,水平鋼筋宜采用機械連接或者焊接。
2、采用套筒灌漿連接時,應滿足以下要求:
1)套筒抗拉承載力應不小于連接筋抗拉承載力;套筒長度由砂漿與連接筋的握裹能力而定,要求握裹承載力不小于連接筋抗拉承載力。
2)套筒漿錨連接鋼筋可不另設,由下柱或者墻片的縱向受力筋直接外伸形成。連接筋間距不宜小于5d,套筒凈距不應小于20mm。連接筋與套筒位置應完全對應,誤差不得大于2mm。
3)連接筋插入套筒后壓力灌漿,待漿液充滿全部套筒后,停止灌漿,靜養(yǎng)1~2天。
3、采用間接搭接,應滿足以下要求:
1)連接筋的有效錨固長度,非抗震設計≥25d,抗震設計≥30d,d為連接筋直筋;錨漿孔的邊距C≥5d,凈距C0≥30+d,孔深應比錨固長度長50mm。連接筋位置與錨孔中心對齊,誤差不大于2mm。
2)在錨固區(qū),錨孔及縱筋周圍宜設置螺旋箍筋,箍筋直徑不小于6mm,間距不大于50mm。
3)連接筋插入錨孔后壓力灌漿,待漿液充滿全部錨孔后,停止灌漿,靜養(yǎng)1~2天。
圖3間接搭接構造
4、預制構件之間,以及預制構件與現(xiàn)澆混凝土之間的結合面應做成粗糙面。宜使用表面處理方法使外表面的骨料露出成為粗糙面。
5、預制構件的結合面做成鍵槽時,鍵槽的尺寸和數(shù)量應通過計算確定。鍵槽的深度不宜小于30mm,長度宜為150~250mm。鍵槽端部斜面與側邊的傾角宜為45°。
6、預制構件縱向受力鋼筋在節(jié)點區(qū)宜直線錨固,當錨固長度不足時可采用機械直錨。預制懸臂構件負彎矩鋼筋應在現(xiàn)澆層中加強錨固,負彎矩鋼筋的錨固長度應不小于懸臂構件懸臂長度的1.5倍。
7、采用預埋件連接時,應滿足以下要求:
1)預埋件的承載力不應低于連接件的承載力。
2)預埋件的位置應使錨筋位于構件的外側主筋的內測。
3)錨板厚度應不小于錨筋直徑的0.6倍,且應大于b/8,b為錨筋間距。錨筋中心至錨板邊緣的距離不應小于2d和20mm。
4)錨筋不應小于∮8,且不應大于∮25,數(shù)量不應少于4根,且不多于4層。錨筋的間距,以及錨筋至錨板邊緣的距離均不應小于3d和45mm。錨筋的錨固長度應滿足混凝土設計規(guī)范的要求。
5)錨筋與錨板應采用T型焊,并應采用壓力埋弧焊。焊縫高度不應小于6mm和0.6d,d為錨筋直徑。錨筋與錨板間的焊縫應采用雙面焊,焊縫長度為5d。鋼板與鋼板間焊縫長度應為鋼板間接觸長度,并為雙面焊。
8、連接節(jié)點應采取可靠的防腐蝕措施,其耐久性應滿足工程設計年限的要求。所有外露金屬件,包括連接件和預埋件的設計均應考慮環(huán)境類別的影響,并進行防腐防銹處理。有防火要求的連接件應采取防火措施。
9、當構件中最外層鋼筋的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大于40mm時,應對保護層采取有效的防裂構造措施。
10、應對預埋件等連接件進行承載力極限狀態(tài)的驗算。在驗算中,除考慮使用階段的荷載外,還應考慮施工過程中的各種不利荷載的組合,并按現(xiàn)行相關結構設計規(guī)范進行設計。
11、預制構件的制作精度和連接部位構造處理,應與連接方式相適應。干式連接及構造防水,預制構件尺寸及預埋件位置應準確,精度應高。后錨固連接時,錨固基材應進行預設計處理,錨固區(qū)應按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混凝土結構后錨固技術規(guī)程》JGJ145規(guī)定配置必要的鋼筋網。
12、吊裝配件應滿足以下要求:
1)預制構件用吊裝配件的位置應能保證構件在吊裝、運輸過程中平穩(wěn)受力。設置預埋件、吊環(huán)、吊裝孔及各種內埋式預留吊具時,并對構件在該處承受吊裝和在作用的效應進行承載能力的復核驗算。并采取相應的構造措施,避免吊點處混凝土局部破壞。
2)內埋式螺母或內埋式吊桿的設計與構造,應滿足起吊方便和吊裝安全的要求。專用內埋式螺母或內埋式吊桿及配套的吊具,應根據(jù)相應的產品標準和應用技術規(guī)程選用。
3)吊環(huán)錨入混凝土的長度不應小于30d,并應焊接或綁扎在鋼筋骨架上,d為吊環(huán)直徑。在構件的自重標準值作用下,每個吊環(huán)按2個截面計算的吊環(huán)應力不應大于65N/mm²;當在一個構件上設有4個吊環(huán)時,設計時應僅取3個吊環(huán)進行計算。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lián)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