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 > 建筑文苑 > 市政工程 > 正文
2016-03-01 14:11 來源于網(wǎng)絡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是國內大型的工程類遠程教育基地,憑借其多年輔導經驗,聘請國內權威考試輔導專家,依托專業(yè)、龐大的教學服務團隊,采用高清課件、移動課堂等先進教學方式,強力推出一級建造師、二級建造師、造價工程師、監(jiān)理工程師、房地產估價師、安全工程師、咨詢工程師等網(wǎng)上輔導課程,超高考試通過率,受到廣大學員的一致好評。點擊了解課程詳情>>>
公路瀝青路面是我國當前較為普遍的路面結構,具有表面平整、堅實、無接縫、行車舒適、耐磨、噪聲低、施工期短、養(yǎng)護維修簡便,能夠吸水,且適宜于分期修建等優(yōu)點,得到廣泛的應用。但由于瀝青混凝土材質本身的差異,以及受設計和施工水平的影響,瀝青路面往往會出現(xiàn)裂縫、車轍、松散、凍脹翻漿、沉陷、擁包、泛油、龜裂唧漿等八種常見病害。這些病害的出現(xiàn)嚴重影響了行車速度、行車安全,加大了汽車磨損,縮短了瀝青路面使用壽命。
一是裂縫。
瀝青路面建成初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各種形式的裂縫。早期產生的裂縫基本上不會影響瀝青路面的使用性能,但隨著雨水的侵入和外力的作用,會逐漸對瀝青路面產生結構性破壞。裂縫從表現(xiàn)形式分為橫向裂縫、縱向裂縫和網(wǎng)狀裂縫三種。成因如下:1、橫向裂縫,往往由于溫度應力的作用,路面發(fā)生疲勞裂縫。這種溫度裂縫往往起始于溫度變化率最大的表面并很快向下延伸,并隨著時間增長造成瀝青老化,瀝青面層的抗裂縫能力逐年降低,溫度裂縫也隨之增加。2、縱向裂縫,主要由于地基和填土不均勻性,特別是在舊路基拓寬地段,因土質臺階處理不規(guī)范、分層填筑厚度及壓實度控制不嚴。3、網(wǎng)狀裂縫,大多因早期路面裂縫經表層水滲透、沖刷、唧漿,從而產生以縫為中心的下陷形變,同時產生新裂縫甚至碎裂破壞。
二是車轍。
主要是路面結構層及土基在行車重復荷載作用下的補充壓實,以致結構層材料的側向位移,產生累積永久變形。其成因主要有四個方面:
1、瀝青混合料油石比過大;
2、表面磨損過度;
3、雨水侵入瀝青混凝土內部;
4、基層含不穩(wěn)定夾層,導致路面橫向推擠形成波形車轍。
三是松散。
松散是瀝青路面常見病害,直接影響行車安全。一般表現(xiàn)為,面層中的集料顆粒脫落,粗細集料散失起砂,路面磨損,路表粗麻,表層剝落,如不及時治理,會從路表面向下形成坑槽。松散可能出現(xiàn)在整個路面表面。也可能在局部區(qū)域出現(xiàn),一般在輪跡帶比較嚴重。
四是凍脹翻漿。
主要是在凍融時期,因為水的侵入和路基土的水穩(wěn)定性能差,路基上層積聚的水分凍結后引起路面脹起并開裂。如果不及時處理,到了凍脹路面徹底融化時,在車輛的重壓下就會產生道路翻漿,對行車安全是極大的隱患。
五是沉陷。
沉陷是路面變形中最普遍的一種,特點是面積大,涉及的結構層次深,主要出現(xiàn)在挖方段和填挖交界處。其成因有四個方面:
1、土質路塹排水不暢,路床下部路基過濕潤而產生不均勻沉降,引起路面局部下沉;
2、路面強度不能適應日益增長的交通量,易發(fā)生疲勞破壞;
3、路基或基層強度不足或填挖路基強度不一致,在車輛荷載作用下,路基或基層結構遭破壞而引起沉陷;
4、橋頭路面沉降不均勻而引起沉陷并與橋面發(fā)生錯位。
六是擁包。
是指瀝青路面出現(xiàn)的局部隆起。其成因有:
1、施工質量導致路面上下層粘結不好;瀝青混合料攤鋪不勻,局部細料集中;
2、基層或下面層未經壓實,強度不足,發(fā)生變形位移;
3、陡坡或平整度較差路段,瀝青面層混合料易在行車作用下向低處聚積形成擁包。
七是泛油。
瀝青混合料中的瀝青在天氣炎熱時向上遷移到表層,而在冷天時又不能滲入下層,因而瀝青積聚在路面表面,形成一層有光澤的瀝青膜的現(xiàn)象為泛油。其成因有五個方面:
1、混合料組成設計不當,混合料中瀝青用量過多或空隙率過小,多余瀝青由下部泛到路表。
2、混合料拌和控制不嚴,細料含量過少,混合料比表面積較小,則瀝青用量相對較多。
3、粘層油用量不當,噴灑過多或灑布不均勻。
4、施工質量差,攤鋪時混合料產生離析,局部細料過分集中。
5、雨水滲入使下層瀝青與石料剝離,在水作用下瀝青膜剝落,引起表層泛油。
八是龜裂唧漿。
主要有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內因源于路面本身,基層施工質量差,瀝青路面空隙率過大,浸入的雨水滯留在面層中,產生局部離析,路面表層出現(xiàn)龜裂;外因是交通量大,在超載和高頻率動載的作用下,路表彎沉及結構層應力顯著增加,造成路面龜裂。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wǎng)站歡迎積極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