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普通鋼筋混凝土的自重為( 。﹌N/m3.
A.20~21
B.22~23
C.24~25
D.26~27
提示:鋼筋混凝土是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根據(jù)《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附錄A附表A.1,鋼筋混凝土自重為24~25kN/m3.
答案:C
2.一般上人平屋面的均布荷載標準值為( 。﹌N/㎡.
A.0.5
B.0.7
C.1.5
D.2.0
提示:根據(jù)《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第4.3.1條表4.3.1,上人屋面的均布活荷載標準值規(guī)定為2.0kN/㎡.
答案:D
3.下列有關荷載標準值、設計值、準永久值、荷載效應組合的敘述中,哪一種是錯誤的( )?
A.荷載設計值一般大于荷載標準值
B.荷載準永久值一般小于荷載標準值(高爐鄰近建筑的屋面積灰荷載除外)
C.對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應采用荷載效應的基本組合進行設計;對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應根據(jù)不同的設計要求,分別采用荷載的短期效應組合和長期效應組合進行設計
D.短期效應組合和長期效應組合的荷載設計值應考慮荷載分項系數(shù)
提示:根據(jù)《建筑結構可靠度設計統(tǒng)一標準》(GB50068—2001)第7.0.6條,短期效應組合和長期效應組合時,不考慮荷載分項系數(shù)。
答案:D
4.判別下列荷載中哪些屬于活荷載( 。?I.土壓力;Ⅱ。風荷載;Ⅲ。積灰荷載;Ⅳ。結構自重
A.I、Ⅱ
B.Ⅲ、Ⅳ
C.I、Ⅳ
D.Ⅱ、Ⅲ
提示:題中風荷載和積灰荷載屬于活荷載,而土壓力和結構自重屬于靜荷載(靜荷載亦稱恒載、永久荷載)。
答案:D
5.多層停車庫的樓面均布活荷載是按下列哪一項確定的( 。?
A.車的噸位大小
B.樓蓋結構型式
C.車庫的規(guī)模
D.5kN/㎡
提示:根據(jù)《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是按停車庫的樓蓋結構型式(單向板樓蓋、雙向板樓蓋和無梁樓蓋)來確定樓面均布活荷載的取值的。注:此題指普通客車,不包括消防車。
答案:B
6.計算不上人屋面均布活荷載時,應按以下哪種方法選取計算荷載( 。
A.應同時考慮屋面均布活荷載與雪荷載
B.屋面均布活荷載不應與雪荷載同時考慮,隨便選取任一荷載均可
C.屋面均布活荷載不應與雪荷載同時考慮,取其較大者
D.屋面均布活荷載不應與雪荷載同時考慮,取其中較小者
提示:由《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2001)可知計算屋面均布活荷載不應與雪荷載同時考慮,應取其較大者。
答案:C
7.下列構件中哪一種超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 。?
A.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較大變形而影響使用
B.構件在動力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較大的振動
C.構件受拉區(qū)混凝土出現(xiàn)裂縫
D.構件因過度的塑性變形而不適于繼續(xù)承載
提示:由《混凝土結構設計規(guī)范》(GB50010—2002)第3.1.2條可知超過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為構件達到最大承載力、出現(xiàn)疲勞破壞或不適于繼續(xù)承載的變形。
答案:D
8.下列構件中哪一種超過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 。?
A.構件因過度的塑性變形而不適合于繼續(xù)承載
B.構件在荷載作用下產(chǎn)生較大的變形而影n向使用
C.構件喪失穩(wěn)定
D.構件因超過材料強度而破壞
提示:當結構或構件出現(xiàn)下列狀態(tài)之一時,即認為超過了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1)影響正常使用的外觀變形;(2)影響正常使用或耐久性的局部破壞;(3)影響正常使用的振動;(4)影響正常使用的其他特定狀態(tài)。
答案:B
9.確定混凝土強度等級的依據(jù)是混凝土的立方體抗壓強度,以下標準試件的尺寸項是對的( 。?
A.100mm×100mm×100mm
B.150mm×150mm×150mm
C.200mm×200mm×200mm
D.100mm×100mm×300mm
提示:確定混凝土強度等級的依據(jù)是混凝土的立方體抗壓強度,其標準試件尺寸為150mm×l50mm×150mm.
答案:B
10.為了防止或減輕房屋頂層墻體的裂縫,下列預防措施中哪一條是錯誤的( 。?
A.屋蓋上設置保溫層或隔熱層
B.采用裝配式有檁體系的鋼筋混凝土屋蓋和瓦材屋蓋
C.頂層及女兒墻砂漿強度等級不低于M5,房屋頂層端部墻體內適當增設構造柱。
D.增加屋蓋的整體剛度
提示:根據(jù)《砌體結構設計規(guī)范》(CB50003—2001)第6.3.2條,為了防止或減輕房屋頂層墻體產(chǎn)生裂縫,可采取題中給出的A、B、C三條措施。而增加屋蓋的整體剛度,對防止墻體裂縫的產(chǎn)生是不利的。
答案:D
1、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jīng)本網(wǎng)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wǎng)”。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wǎng)部分資料為網(wǎng)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wǎng)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wǎng)站聯(lián)系,本網(wǎng)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wǎng)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lián)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lián)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