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級建造師考試復習總結:橋梁上部結構裝配式施工技術(3)
2.后張法張拉時的施工要點
?。?)對力筋施加預應力之前,應對構件進行檢驗,外觀尺寸應符合質量標準要求。張拉時,構件混凝土強度應符合設計要求;設計無要求時,不應低于設計強度等級值的75%.當塊體拼裝構件的豎縫采用砂漿接縫時,砂漿強度不低于15MPa.
(2)對預留孔道應用通孔器或壓氣、壓水等方法進行檢查。端部預埋鐵板與錨具和墊板接觸處的焊渣、毛刺、混凝土殘渣等應清除彳:凈。當采用先穿束的方法時用壓氣、壓水較好。
(3)鋼筋穿束前,螺絲端桿的絲扣部分應用水泥袋紙等包纏2~3層,并用細鋼絲扎牢;在鋼絲束、鋼絞線束、鋼筋束等穿束前,將一端找齊平,順序編號。對于短束,用人工從一端向另一端穿束;對于較長束,應套上穿束器,由引線及牽引設備從另一端拉出。
?。?)對于夾片式錨具,上好的夾片應齊平,在張拉前并用鋼管搗實。
(5)預應力筋的張拉順序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未規(guī)定時,可采取分批、分段對稱張拉。
(6)應使用能張拉多根鋼絞線或鋼絲的千斤頂同時對每一鋼束中的全部力筋施加應
力,但對于扁平管道中小多于4根的鋼絞線除外:
?。?)預應力筋張拉端的設置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無具體要求時,應符合:對于曲線預應力筋或長度大干等于25m的直線預應力筋,宜在兩端張拉;對長度小于25m的直線預應力筋,可在一端張拉:曲線配筋的精軋螺紋鋼筋應在兩端張拉,直線配筋的精軋螺紋鋼筋可在一端張拉。
(8)后張預應力筋斷絲及滑絲不得超過有關規(guī)定的控制數(shù)。
(9)預應力筋在張拉控制應力達到穩(wěn)定后方可錨固。預應力筋錨固后的外露長度不宜小于300mm,錨具應用封端混凝土保護,當需長期外露時,應采取防止銹蝕的措施。一般情況下,錨固完中并經檢驗合格后即可切割端頭多余的預應力筋,嚴禁用電弧焊切割;強調用砂輪機切割。
?。?0)張拉切割后即封堵。用素灰將錨頭封住,然后用塑料布將其裹住進行養(yǎng)生,防止裂縫而使錨頭漏漿、漏氣。影響壓漿質量。
3.施工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及處理方法
?。?)預應力損失過大
預應力損失過大足指預應力施加完畢后預應力筋松弛,應力值達不到設計值的現(xiàn)象
1)原因分析
錨具滑牲或鋼絞線(鋼絲束)內有斷絲。
鋼絞線(鋼雄)的松弛率超限。
量測表具數(shù)值有誤,實際張拉值偏小。
錨具下混凝土局部破壞變形過大。
鋼索與孔道間摩阻力過大。
2)防治措施
檢查預應力筋的實際松弛率,張拉鋼索時應采取張拉力和引伸量雙控制。事先校正測力系統(tǒng),包括表具。
錨具滑絲失效,應予更換。
鋼絞線(鋼絲束)斷絲率超限,應將其錨具、預應力筋更換。
錨具下混凝土破壞,應將預應力釋放后,用環(huán)氧混凝土或高強度混凝土補強后重新張拉。
改進鋼束孔道施工工藝,使孔道線形符合設計要求,必要時可使用減摩劑。
?。?)錨頭下錨板處混凝土變形開裂
1)原因分析
通常錨板附近鋼筋很密,澆筑時振搗不密實,以致該處混凝土強度低。
錨墊板下的鋼筋布置不夠、受壓區(qū)面積不夠、錨板或錨墊板設計厚度不夠。
2)預防措施
錨板、錨墊板必須有足夠的厚度以保證其剛度。錨墊板下應布置足夠的鋼筋使鋼筋混凝土足以承受因張拉預應力而產生的壓應力和主拉應力。
澆筑混凝土時應特別注意在錨頭區(qū)的混凝土質量,因在該處往往鋼筋密集,混凝土的粗骨料不易進入而只有砂漿,會嚴重影響混凝土的強度。
3)治理方法
將錨具取下,鑿除錨下?lián)p壞部分,然后加筋用高強度混凝土修補,將錨下墊板加大加厚,使承壓面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