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業(yè)成本制度主要由美國人創(chuàng)造,是一種新型的成本管理工具。據記載,20世紀60年代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就曾創(chuàng)造“作業(yè)成本分析”(ActivityCostAnalysis)的方法,用來管理間接成本。“作業(yè)成本分析”完全可以看成作業(yè)成本制度的雛型,但作業(yè)成本制度在美國企業(yè)中流行起來,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此后才逐漸傳播到其他國家。為什么作業(yè)成本制度會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而不是在其他時間)在美國乃至其他國家的實務界和學術界流行起來呢·顯然,這其中必定有著深厚的社會、經濟、技術和學科背景。
按照我們的理解,作業(yè)成本制度是適時制(JIT)或者流程優(yōu)化的組成部分,而適時制則可以看成美國企業(yè)在20世紀80年代強大的國際競爭壓力下引進日本零存貨制度,并適應本國的富裕社會和高新技術以及文化傳統的結果。眾所周知,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發(fā)生在歐洲和亞洲,美國企業(yè)一直處于生產者市場的有利地位。無論生產什么,只要有使用價值,都會有人高價購買,未到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美國就因此而躍居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二次大戰(zhàn)結束之后,美國出于“冷戰(zhàn)”需要,在西歐國家實施“馬歇爾計劃”,在亞洲精心扶植日本、韓國以及臺灣等國家或地區(qū)。
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后,這些亞歐國家或地區(qū)的企業(yè)所生產的產品不僅占領了本國或本地區(qū)大部分市場,而且沖入國際市場與美國企業(yè)抗衡,特別是日本,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大有取代美國而成為新世界經濟霸主的氣勢。美國企業(yè)界和學術界感到了空前的壓力。國際著名咨詢大師哈林頓(H.JamesHarrington)博士在他1991年出版的《業(yè)務流程改進:全面質量管理、生產力和競爭力的突破性戰(zhàn)略》一書中,第一句話就是:“毋庸置疑,美國人正處于困難時期”,他試圖將業(yè)務流程改進作為一劑靈丹妙藥,用來重振美國制造業(yè)。有文獻可考,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之間,一大批像哈林頓博士這樣的憂國憂民之士(包括專家、教授以及工商巨子和金融大亨)臥薪嘗膽,不僅認真總結美國企業(yè)(如施樂、IBM、聯邦快遞、惠普等)的經驗和教訓,試驗各種新的管理方法(如員工參與、流程控制統計法、全面質量管理等),而且頻繁地考察日本,以探明日本企業(yè)成功的奧妙所在。整個90年代及其后來的實踐證明,美國人成功了,那些憂國憂民之士得到真正的回報。
當時,美國人特別感興趣的內容之一是日本的“零存貨制度”。按照美國傳統,理想的存貨管理應該符合“存貨控制模型”(EOQ),即保留一個“安全存貨量”(SafetyStocks)作為緩沖。在日本人看來,存貨應該為零。任何存貨都是罪惡,是浪費的行為。但是,日本的“零存貨制度”是“就存貨論存貨”,缺乏戰(zhàn)略思想,只考慮存貨靜態(tài),沒有考慮存貨流動的動因。美國人并沒有照搬照抄,而是結合本國實際發(fā)展出適合本國國情的適時制。
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社會富裕程度之高,令人難以想象。在這樣的富裕社會中,企業(yè)面對一群新型客戶,用西屋廣播公司董事長斯泰尼爾(BertStaniar)先生的話說:“與過去相比,今天的客戶更聰明、更挑剔、更缺乏寬容,他們憤世嫉俗,缺乏忠誠,只會一味抱怨,……專門追求質量、服務和倜儻。”一言以弊之,富裕社會的消費者個性強而且非常老道。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追求個性的后果是傳統的大批量生產被小批量或單件生產所取代!適時制便應運而生了。
適時制是一種新的生產經營理念,興起于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得到廣泛傳播,目前仍方興未艾。按照適時制的原理,企業(yè)應該以顧客的具體需要作為生產經營的出發(fā)點,然后逐漸向前推移,統籌安排生產經營活動,即前道工序只能嚴格地按照后道工序對產品(服務)或半成品的數量、質量和交貨時間的要求來組織生產,前道工序生產什么、生產多少、質量水平如何,何時交貨等,完全取決于后道工序的要求。
例如生產量只能根據銷售量和向客戶交貨時間來確定,而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人力及其他產品或服務只能根據該生產量及投產時間來確定……,以此類推下去,使得生產經營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如行云流水,連綿不斷,達到“無縫隙連接”的境界,并有可能創(chuàng)造一流的效率和效果。不言而喻,適時制條件下的生產經營活動肯定是“零存貨”(甚至可以說,你不得不零存貨,因為你不接到定單就無法知道顧客需要什么),但與“零存貨制度”相比,適時制具有“以顧客為中心”的新內涵。這既是物流或存貨流動,也就是生產經營過程的最基本的牽引力,也是評價物流組織過程的全新標準,從而將企業(yè)內部的物流管理與戰(zhàn)略結合起來。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聯系方式:010-82326699 / 400 810 5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