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5 11:30 【大 中 小】【打印】【我要糾錯】
摘要:文章結合云南思小高速公路麻地河四號三層曲中墻連拱隧道,首先根據現場監(jiān)控量測實際情況,重新制定了麻地河四號隧道的施工技術方案,取消兩側壁導坑,采用中導洞單洞掘進方式;其次,分析討論麻地河四號隧道的整個施工過程,重點討論了三層曲中墻連拱隧道中隔墻施工技術,總結三層曲中墻連拱隧道施工技巧和施工經驗,提出一些有益的施工成果。最后,分析討論施工過程中的監(jiān)控量測數據,總結監(jiān)測反饋信息,真正做到現場監(jiān)控量測與信息反饋施工技術,保證了隧道的科學、安全施工。
關鍵詞:公路連拱隧道;中隔墻;施工
1、工程概況
麻地河4#隧道位于云南省思(茅)~小(勐養(yǎng))高速公路7-1合同K52+015~K52+242段,全長227m。全隧道位于R=376.988m,Ls=155m,i=5%的右轉曲線上;縱坡為+3.0%。地面橫坡較陡,隧道埋深較淺,最大埋深為46.25m,為典型的山嶺隧道。根據JTJ026-90《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和隧道所在路段的情況,設計為帶三層曲中墻的整體式雙跨連拱結構。單跨凈寬10.8m,凈高7.325m。單跨采用單心圓,邊墻側和中墻側均為曲線,中墻厚0.6+0.6+0.6m。隧道凈寬23.40m,最大開挖跨度25.08m,開挖高度10.635m。
2、施工工序
貫通中導洞→ 中隔墻混凝土灌筑→洞口管棚施工→正洞上臺階掘進及初期支護→中隔墻頂防排水處理→正洞下臺階開挖及初期支護→正洞邊墻基座襯砌,封閉仰拱→正洞二次襯砌。
3、施工方法
3.1 總體原則
由于隧道圍巖軟弱,地質條件復雜,埋深淺,跨度大,在Ⅱ類圍巖段采用“管注漿超前、弱爆破,短進尺,少擾動,早噴錨,勤量測,早成環(huán)、二次襯砌緊跟”, Ⅲ類圍巖段采用“短進尺,弱爆破,少擾動,早噴錨,勤量測,緊封閉,早成環(huán)、快襯砌”等技術措施,并根據監(jiān)控量測成果及時調整開挖方法和根據監(jiān)控量測成果,分析情況,恰當調整設計參數,以保證安全。根據圍巖情況和隧道跨度,開挖方法采用單導坑法施工。
3.2 施工步驟
3.2.1貫通中導洞
為確保工期及施工安全,遵循“早進洞、少擾動、強支護”的方針,先進行洞口防排水處理,再在進出口各襯砌長4m護拱進洞,邊仰坡盡量不擾動,這樣做既保護環(huán)境又確保施工安全。進洞口拱部打設超前小導管注漿,先開挖中導洞上半斷面進洞。
3.2.2幫扎中隔墻鋼筋,灌筑中隔墻混凝土
因受作業(yè)空間限制,中隔墻混凝土灌筑由出口向進口方向倒退進行,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6m一個循環(huán)。由于圍巖裂隙水發(fā)育,中隔墻基底圍巖軟化嚴重,為此在清除軟化泥巖后,及時用20號超挖混凝土回填,爾后按設計打設小導管并注漿,以確保中隔墻基礎穩(wěn)固,以免因基底不穩(wěn)造成中隔墻局部受損。在基底處理完成后綁扎中隔墻鋼筋,然后立模一次性澆筑中隔墻混凝土。施工縫是中隔墻受力的軟弱面,每次必須鑿毛處理,連接筋嚴格按要求焊接牢固,地質變化地段增設沉降縫;墻頂施工到設計高程時,中部留成凹形以利施作土工布碎石盲溝引排滲水。由于中導洞已貫通,風力較大,必須按要求進行混凝土養(yǎng)護。
3.2.3中隔墻頂回填
在中隔墻混凝土澆筑完成后及時用25號混凝土立模回填中隔墻頂,且在臨時支護與回填混凝土頂面間預埋注漿管,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后,作注漿處理,以確保中隔墻頂回填密實。
1、凡本網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建設工程教育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經本網授權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且必須注明“來源:建設工程教育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2、本網部分資料為網上搜集轉載,均盡力標明作者和出處。對于本網刊載作品涉及版權等問題的,請作者與本網站聯系,本網站核實確認后會盡快予以處理。
本網轉載之作品,并不意味著認同該作品的觀點或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請與著作權人聯系,并自負法律責任。
3、本網站歡迎積極投稿。